寿司是一种日本传统美食,日本古代时候的寿司,是用盐和米腌制的咸鱼,后经演变形成如今的寿司。“寿司”在日本古代写作“鮨”(すし),本意是“咸鱼”。“寿司”这一名称,是“鮨”字的万叶假名写法。外文名sushi或zushi
日文中的“鮨”是指生鱼片,中文古汉语的“鮨”是指小火熬成的鱼酱。
中国辞典《尔雅·释器》,其中记载“肉谓之羹,鱼谓之鮨。”意指肉酱叫羹(也叫醢,hǎi,ㄏㄞˇ),而搅碎熬熟的鱼肉酱叫鮨(音“ㄧˋ”)。
日文中的“鲊”是指米卷裹生鱼片(主要是三文鱼或金枪鱼),中文古汉语的“鲊”则是一种米拌熟鱼粒,后引进高句丽的米拌鱼段、米拌鱼饼,所以在后汉即以后时期,“鲊”也指一种米拌鱼饼。
刘熙的《释名·卷二·释饮食第十三》中记载:“鲊滓也,以盐米酿之加葅,熟而食之也。”意指鲊滓是种用盐、米等腌制,让鱼肉发酵后剁碎,煮熟后进食。
汉字传入日本初期,日本加进自己对汉字的理解,将日本的一些食物用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汉字来替代,于是日本的“Sushi”就变成了“鲊”,“Sashimi”就变成了“鮨”。
寿司是在饭里放醋做主材料的日本料理,寿司和其他日本料理一样,色彩非常鲜明。制作时,把新鲜的海胆黄、鲍鱼、牡丹虾、扇贝、鲑鱼籽、鳕鱼鱼白、金枪鱼、三文鱼等海鲜切成片放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,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酱,最后放到古色古香的瓷盘中……如此的色彩组合,是真正的“秀色可餐”。吃寿司,讲究的是食用的完整,就是整块寿司要一口吃下,唯其如此,才能真正的品味出寿司的美味,寿司的饭香与生鱼片的香味才能完全相融,将齿颊间填得满满,不留一丝缝隙,那浓香的滋味无处可逃,在口中久久徘徊。
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《延喜式》中,就已有记载,为日本传统食品,诞生于弥生时代末期。当时的寿司指的是日本列岛先民保存鱼的一种方式。在鱼身上抹上盐,用重物压紧,使之自然发酵。当产生酸味后,即可食用,其味甚佳(即鱼鮨寿司)。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。这种方式费时费力,不久便发展成干脆用醋泡鱼肉的方式。广义上的寿司则是指凡是在拌过醋的饭内加进其他馅的食物。当时是一些商旅,用醋腌制饭团,再加上海产或肉类,压成一小块,作为沿途的食粮,广泛流传于日本,但在其他地区却罕见。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刺身(生鱼片),并名为“江户散鮨”亦称“握鮨”(即握寿司),即是现今最受欢迎的寿司。
寿司“SUSHI”、“酸”即是酸腌制的食物。公元700年,即奈良年代,当时的日本人,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,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,压成一小块,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,作为沿途的食粮。镰仓幕府时代,寿司开始在日本广泛流传,经久不衰,成为一种普通美味的食品,并受到人们的欢迎。
组合寿司DIY,了解更多可联系18926440984。 |